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涉及后柱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策略。方法自2009-07—2014-10收集206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资料,研究涉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的发病率。采用Schatzker法及罗从风三柱法分别对骨折进行分类,后柱再分为后内侧柱和后外侧柱,筛选出涉及后柱的胫骨平台病历。根据后柱骨折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结果 206例获得随访平均15.6(12~36)个月。150例骨折涉及后柱,其中130例涉及后外侧柱,97例涉及后内侧柱。206例无一例出现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术后12个月复查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1年复位不良者3例。结论涉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发病率高,应根据骨折类型,采用合适的切口、内固定方式等,以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在有限显露术野中达到安全、有效减压提供更科学的减压标志。 方法 在15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C3~7节段相关解剖数据,以所测量的数据为基础,计算:(1)椎体钩前脚至颈长肌内侧缘的距离/颈长肌内侧缘至正中矢状面的距离(AULD/MLPD); (2)椎体钩前脚至横突孔内侧缘的距离/椎体钩前脚至颈长肌内侧缘的距离(AUTD/AULD); (3)椎体钩前脚至硬膜囊外侧缘的垂直距离/椎体钩后脚至硬膜囊外侧缘的距离(AUDD/PUDD)和(4)椎体钩与神经根最近点和椎体钩前脚的垂直距离/椎体钩前后脚的垂直距离(UNAD/APUD)。 结果 AULD/MLPD在C3的平均值为0.83,在C4的平均值为0.55,在C5的平均值为0.20,在C6的平均值为0.34,在C7的平均值为0.27;AUTD/AULD的平均值为2.71;AUDD/PUDD的平均值为0.28;UNAD/APUD的平均值为0.34。 结论 椎体钩前脚是颈椎体前部恒定的解剖标志,可作为颈椎前路手术的稳定、可靠的骨性减压标志,依据AUDD/PUDD、UNAD/APUD和AUTD/AULD的比值,有助于术中判断硬膜囊、颈神经根和椎动脉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椎板回植及纤维蛋白封闭剂在椎管内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在治疗原发椎管内肿瘤时联合应用椎板棘突回植及纤维蛋白封闭剂的手术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2003年6月-2005年12月,采用椎板棘突回植术及纤维蛋白封闭剂治疗椎管内肿瘤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26~55岁。病程1个月~2年。肿瘤位于胸段8例,胸腰段3例,腰段5例。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及下肢不全瘫。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为椎管内髓外硬脊膜内占位性病变。其中单发神经鞘瘤9例,脊膜瘤5例,多发神经鞘瘤、胶质瘤各1例。结果手术过程顺利,无术中并发症。术后行X线及CT检查,复合体回植物位置良好,无螺钉突破椎板压迫硬脊膜。术后全部获12~42个月随访,疼痛及瘫痪程度明显改善,恢复了生活及工作能力。3例患者复查MRI示硬脊膜结构清晰,无明显粘连及压迫征象。14例患者复查CT未见骨不愈合及回植的复合体移入椎管,椎板内侧缘骨质未因过度增生而对硬脊膜产生新的压迫。结论在行椎管内肿瘤摘除术的同时联合应用纤维蛋白封闭剂及椎板棘突回植术可维持脊柱的稳定性,保持椎管的完整性,避免继发性椎管狭窄的发生,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手术操作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疗效之间的关系,提出改进手术操作,提高治疗疗效的有效措施.方法 对自2003年3月至2006年10月运用PVP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症合并椎体压缩性骨折95例进行电话、信函及门诊等方式的随访,并对照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及对比性研究.结果 发现13例疗效不佳,近期疗效不佳主要的原因有:①术前、术中定位错误,病椎遗漏;②手术并发症,骨水泥外渗、穿刺部位血肿.中远期疗效不佳主要原因:椎体发生新骨折.结论 影响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因素较多,术前充分准备,术中操作仔细、规范,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是提高手术疗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刘成招  王春  刘清平 《中国骨伤》2003,16(8):457-458
目的 总结改良楔形截骨交叉克氏针加“8”字钢丝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肘内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8例青少年肘内翻者行改良肱骨髁上楔形截骨、交叉克氏针固定加“8”字钢丝固定术治疗。结果随访6个月~3年,肘关节活动均恢复正常,术后提携角均在0°~10°,无肘内翻复发。结论 对青少年肘内翻采用改良楔形截骨交叉克氏针加“8”字钢丝固定术有利于截骨角度的控制、增加截骨面的接触面积、提高截骨端固定的稳定性,有利于骨愈合及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6.
改良Z型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改良Z型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疗效.[方法]对36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行Z型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参照13本JOA17分评分法,分析所有病例近期疗效.[结果]36例平均随访18.6个月,从术前(8.3±3.2)分改善到(13.8±2.5)分,平均改善率为58.6%.影像显示术前31例颈椎前突型,3例术后变为直线型;5例术前为直线型,术后未变.无1例变为颈椎后突型.颈椎屈伸活动度减少近1/3及轴向痛常发生.[结论]本法治疗颈椎OPLL,减压彻底,椎管扩大充分,防止再关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立槟  王德烈  林锦  王春 《中国骨伤》2007,20(2):111-112
目的:评估切开复位内固定及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35例41足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其中男29例,女6例;年龄16-57岁,平均33.1岁;左足18例,右足11例,双足6例。X线片示:Bhler角0°-15°者19足,<0°者22足。按Sanders分类:Ⅱ型14足,Ⅲ型23足,Ⅳ型4足。并行切开复位普通跟骨接骨板内固定及植骨术。结果:41足经平均18个月随访,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估手术疗效,其中优(90-100分)31足,良(75-89分)7足,可(50-74分)2足,差(<50分)1足,优良率为92.7%(38/41)。结论: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植骨术有利于早期负重及避免距下关节面的塌陷。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颈椎前路减压手术中减少出血量,改善显露和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5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C3~7椎体前后部血供的起源、走行、分支及吻合。结果椎体前部血供来自颈升动脉脊支、甲状腺下动脉和颈深动脉脊支,C4~7椎前动脉在椎体上的分支相互吻合,在颈长肌的内侧缘处常吻合成一纵行动脉链;椎体后部血供来自椎间动脉发出的椎后动脉,其分支在颈椎体后部吻合形成节段性弧形动脉吻合链。结论阻断术椎的椎前动脉及其与相邻椎前动脉的纵行动脉吻合,并在颈椎后部减压时注意对硬膜囊外侧缘及椎体中部处的椎后动脉及其分支的处理,可减少颈椎前路减压手术的术野出血,改善手术显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动态稳定器(dynamic cervical implant,DCI)治疗颈椎病的安全性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9月~2012年5月施行颈前路减压DCI植入术的患者11例,统计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观察有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量表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症状,按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行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评估。结果11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其中手术时间(63.9±20.1) min;术中出血量(58.4±22.1) ml;无切口感染,植入物松动、移位、断裂,手术节段异位骨化及颈椎后凸畸形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的疼痛VAS和NDI评分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的JOA评分与术前及术后3个月比较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DCI植入术治疗颈椎病在减轻疼痛、恢复神经功能方面是安全有效的,且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